地下管网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煤、水、电、气等重要资源的运输工作,像血管一样对城市运行至关重要。它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了大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由于地下管网初建时,统筹管理和长期运作发展等方面规划不足,造成地下管网总体布局不益于后期维修改造。在后续的维护、运营,地下管网持续升级改造中信息化管理不到位,造成地下综合管网交叉错乱,严重影响了综合管网的安全有效运作。
一.远期规划不够
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缺乏有效的远期规划和指导,导致规范化程度不足,不仅造成了许多空间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了不必要的资产消耗。尤其在综合管网后期改造环节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由于规划体系相对落后,我国许多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工作无法高效地进行,许多地区的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地下管网和城市轨道等系统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较慢,空间利用率较低。
地下管道杂乱无序
二.缺乏归口管理企业
为确保地下综合管网具备综合治理能力,在建设执行过程中,必须确保供电、排水、燃气、供热、电力、消防等各个专业监督机构的有效协作。同时,在建设环节中,还需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对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执行和运行管理的影响。
部分企业建筑施工未能实现有效的归口管理,岗位职责的分工依照专业特性开展区划,不同部门或不同专业岗位间沟通交流不足、统筹协调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综合管网的管理方面无法协调有序开展。甚至在相同道路或相同位置,为开展不同线路改造或管线检修等工作,需要进行反复开挖或改造工作,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物力、资金等各项资源的巨大消耗,更不利于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持续的维修改造过程中,为最 大 程 度减少对民众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同时避开其他地下管网及建筑物的阻碍以及施工作业面的限制,我们通常会选择一条全新的路径来铺设新的管路或线路。待所有设备及管线准备就绪后,再进行停水、停电或断网等操作,然后以最短的时间将新管线与旧管线进行连接。这样能最 大 限 度地减少断水、断电、停网的时间,并降低因施工带来的各类潜在危害。
反复开挖,缺乏管理
如果在对原有管线进行修补后,再次将原管线挖除,那么还需进行额外的地面开槽、沟槽回填、路面恢复、垃圾外运等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还需考虑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的潜在影响,并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此类管线维修改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选择尽量少破土或避免破土的方案,以减少对其他管线或建筑物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弃的管件越来越多地被留存在地下。
废弃管道残留地下
四.信息化水平不够,档案文件存留不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地下综合管网在信息自动化管理工作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部分企业由于无法实现建筑施工的归口管理,加之单位员工流动性较大,导致原先的施工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岗位轮换或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能及时对综合管网进行统计、归纳,并补充升级管网图,长期以往,地下综合管网将变得越来越混乱,缺乏可靠的参照依据。
每次项目开工前,为了确定管线数据,各部门和各专业人员经常需要进行现场指认或进行管线勘察。然而,由于人类记忆的局限性以及管线勘察技术的不足,指认或勘察数据难免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需要刨开断面,以明确管网铺装状况。如果该项建筑施工完成后未能立即对改造数据进行统计和升级,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期以往,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地下管网成为一个谜团,给地下管网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此外,缺乏完善的技术规范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科学,与地上建筑的联系不密切,例如供电不完善,注入其他管线中,会影响整体联动性甚至出现质量问题。如果地下的基础设施和普通区域的管网之间缺乏技术性的法律规定,始终无法统一安全施工规范,就会存在配合受阻问题。一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极端天气或洪涝灾害,就会造成城市压力不断增长,危害管线布局状况,且其利用率无法满足需求。
特别是在当前阶段,许多城市都在城市轨道、地下工程建设中不断应用新技术提高效率,以应对多元化的工作需求,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扩大地下空间。如果此时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就会导致施工项目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造成质量问题和售后问题高发,危害行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热电与新能源产业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行业分享,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