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沙坪坝区融汇温泉城童话里D区5栋1905
  •  cqzhongrui160322@163.com
  • 王总: 13708368233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行业动态
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www.cqzrhj.com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农村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板块之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本文总结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助力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在农村,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将污水变为绿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农村污水治理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十四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的水平。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历程



1.农村污水治理的起步阶段



       从21世纪初开始,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污水治理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2005年,《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吹响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号角,农村污水治理有了顶层设计。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包括农村污水在内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首 次确立了由国家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整治的“以奖促治”模式,针对部分区域重点解决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在内的水污染问题,农村污水治理有了资金保障。2009年,住建部发布《分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2010年,原环保部发布《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两个文件的出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选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污水治理有了技术支持。这一时期属于农村污水治理的起步阶段,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我国大约完成了3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



2.农村污水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13万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整治目标,农村污水治理步入快车道。2018年,中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鼓励农村污水治理要走资源化和生态治理道路。同年,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通知》,农村污水处理排放不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而是由各省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去管理农村污水的排放,农村污水治理更加科学和规范化。这一时期属于农村污水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十三五”末期(2020年),我国大约完成15万个建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收集治理率达到25.5%。



3.农村污水治理的全面发展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布,生态保护被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分区分类治理生活污水、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衔接等成为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农村污水治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1.整体收集处理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9),我国约有1.87万个建制镇,0.95万个乡,51.5万个行政村,251.3万个自然村,户籍人口数9.67亿。建制镇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59.7%,乡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33.3%,行政村(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25.5%。此外农村地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水平也较低,雨污分流的工作同样远远滞后。整体来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偏低,同时镇、乡、行政村、自然村之间治理水平不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污水治理率要远远高于西部内陆省份。另外,由于各地的“厕所革命”执行情况不一,部分地区改厕后的粪污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化粪池污水外溢造成二次污染。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治理模式和技术水平混乱


      农村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有纳管模式、分户处理模式、村庄集中处理模式、拉运模式等。每种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场景。目前各地在选取治理模式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不能合理地选取适用本地区的治理模式,造成后续的建设、监管、运维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多样,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生态处理法等。不同的技术方法对于进水水质、处理规模、建设运维、出水标准等有不用的适用条件。目前对于工艺技术的选用同样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导致运维管理复杂或者出水不达标等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盲目地追求高排放标准,实施一大批MBR技术设备项目,但MBR对运维管护要求高,容易造成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甚至无法运行。在以地下水(农户自用水井)作为水源的地区盲目采用土壤渗滤技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进而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农村地区水质水量波动大、处理规模设计过大造成设施实际运行时“大马拉小车”效率低下。


3.治理资金缺乏


      财政部每年都会划拨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但是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来说远远不够,而地方财政情况各不相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农村污水治理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不包含后续的运维管理,若地方无力运维,很容易导致很多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成后长期停用“晒太阳”。全面采用向农民收取水费的方式现阶段还不成熟。因此亟需破解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难题。


4.运维管理水平低


      运维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地方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多部门功能交叉,市、县、镇、村委会等各级机构“九龙治水”,各级部门机构之间分工不明、权限划分不清,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相互推卸。
由于村庄数量庞大,污水处理设施分散,运维管护一直是难题。部分污水设施对运维管护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者运维费用较高。而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或者现有的运维人员技术水平低,导致设施运维效果差,甚至处于停用状态。提高农村污水设施的运维水平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议


1.分区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


      针对目前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低的现状,下一步要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首先要对农村地区进行分类分区,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根据村庄是否是乡(镇)政府驻地、大型村庄,附近是否存在饮用水源地,是否属于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周边沿线村庄,是否属于乡村振兴优先规划发展的村庄等,将村庄分区分类,确定治理的先后顺序,梯次推进,优先解决水环境生态要求高或者污染严重的地区,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排水管网和污水设施的建设水平,并做好与农村改厕污水的衔接工作。


2.科学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


      地方政府应该牵头制定本地区的农村污水专项治理规划,根据村庄的地形地势、居住分散情况、人口数量、是否完成改厕、经济情况等因地制宜分别对纳管、分户处理、村庄集中、拉运模式等的选用做出指导。地方政府应牵头制定适用本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指南/规程等,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投资建设、运维管护情况等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选用生态化、资源化、低能耗、免维护的技术方法。


3.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中央专项资金主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地方财政要统筹协调,确保农村污水治理经费的长期稳定投入。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多种商业模式进行融资,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银行信贷,积极吸纳第三方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污水治理领域,进一步发展PPP、BOT、DBO等多种模式,解决农村污水治理的资 金 短 缺问题。在经济发达区域可以试点探索向农民收取水费的方式。通过多种模式并举,解决投融资问题。


4.建立农村污水治理的长效运维机制


      确定责任主体,现阶段应以县域统筹模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县(市)政府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农村污水的日常运维归口生态环境局负责,建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对农村污水治理进行统筹协调。对于低能耗、免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由村集体运维以降低运维费用,应当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对于交由第三方环保公司运维的设施,要做好定期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和领导作用,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机制。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是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的重大阻碍,污水治理情况复杂,问题繁多,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统筹协调,分区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科学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保证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农村污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行业分享,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公共网络或者素材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 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备案号:渝ICP备202100238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