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排涝与防洪高度关联,绍兴市还全面开展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通过疏浚河道、清理河淤实现水系畅通,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统,未雨绸缪打造城市防洪排涝新局面。
减少居民区积涝
作为绍兴市第一个安置小区,快阁苑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多年来,由于路面硬化及管道堵塞,一到下雨天,小区就积水严重,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这类老旧小区容易积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道路采用水泥或柏油等不透水材料,下渗水较少,地表径流较大;二是小区建成较早,雨水管道管径小,雨污串管混接,导致雨水排放不及时。
“我们将小区内住户原有立管直接接入小区污水管网,另外重新加装一根雨水管,并因地制宜对各类管道进行改造、维修和更换。”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专班负责人说,雨污分流有效提升了快阁苑小区的排水排污能力,真正做到了雨天“少积水、无污水”。
地下排水靠管网,地上蓄水靠“海绵”。快阁苑小区里的绿化带在改造后增设了植草沟,可以用来收集、输送及排放径流雨水。而花坛边沿多了一个个开口,相当于和路面直连。下雨天,雨水经过开口被引入植草沟,然后流向集中设置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则设置在建筑间、道路边的绿化带内,专门用来收集、储存雨水,起到雨天调蓄雨水、晴天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绍兴市新建小区也特别关注排涝功能。柯桥区华舍街道有个商品房小区交付不久,业主在收房时发现,小区绿化不仅面积大,而且设计独特:所有绿化都低于地面,路面上看不到一口雨水井,排水口都隐藏在绿化带之中。
就这样,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块块“小海绵”应运而生,通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大大减少了居民区积涝的现象。数据显示,市区建成区已有25%以上面积达到径流控制率7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越城区快阁苑小区里的“海绵城市”
数字化监测涝情
居民区里一块块“小海绵”可以缓解小范围的涝情,而要想改变整个绍兴区域的排水难题,必须要有全局性视野。
绍兴市水利局有关人士介绍,绍兴市位于杭州湾南部,地势北高南低,上承山洪、下顶潮汐,容易排水不畅、积涝成灾。
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绍兴市全面开展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按照“南北直排、东西畅排、增加强排”的思路展开,通过北排钱塘江、东入曹娥江、连通河湖水系,实施十大工程,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今年,更是以奔跑之姿开启“千项万亿”水网安澜提升工程,上半年,绍兴市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等5项工程开工,开工数位居全省第二。
由于过水桥的桥孔过于狭窄,鱼渎江在穿越萧甬铁路时形成了一个“瓶颈”,致使河水流速缓慢。作为绍兴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中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的一部分,鱼渎江下穿萧甬铁路(遵义铁路桥)扩建工程聚焦通过扩孔改造增加流速,使鱼渎江与袍江和镜湖水系畅通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老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而在扩孔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已将萧甬铁路两侧河段纳入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统,通过在现场安装摄像头、水位传感器等硬件,集成河道水位监测数据及应急管理预警信息。
越城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科科长王海祥回忆,2021年“烟花”登陆时,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平台发现萧甬铁路两侧水位差过大,派人现场查看后得知,原来是立交桥围堰导致泄洪通道受阻。越城区立刻联系市城投集团打通主通道,使泄洪流速迅速恢复,南北水位差迅速下降至10厘米,避免了古城内涝。
“以前台风天,我们还要实地巡查,发现及处理问题需要不少时间。有了数字化平台,哪里有积水,哪里有内涝,哪里有救援力量,全都一目了然,快速又精 准。”王海祥说,系统还将应急管理、水利、气象、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归集到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联动。
“因地制宜的防洪排涝工程配合精 准的数字化监测系统,这些年来的未雨绸缪,让我们在面对汛期时多了底气。”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说。
治水数据
2023年,绍兴市计划完成排水管网清淤1800公里,计划排查管网420公里,均已完成目标任务的90%以上,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均已超 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全市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114个,其中完工项目80个。上半年,77个省民生实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并列全省第一,开工数量达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