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道路塌陷事故时有发生,问题往往在于地下空间家底不清、隐患成因不清等,如何及时发现并消除“潜伏”在地下的安全隐患?湖南、山东等地利用雷达探测技术等为道路“体检”,给预防道路塌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找“病根”、开“良方”,变被动修复为主动预防,守护市民的脚下安全。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路上,一辆雷达探测车正匀速行驶着,车后拖挂着一台三维探地雷达设备。该设备扫过路面后,显示器上即刻出现一段地下5米的波段画面。“就像医院做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一样,我们用雷达给路面做检测,如果地下有空洞、脱空和土体疏松等病害,波段就会变得不规则,出现高亮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病害容易引发道路塌陷,检测结果将为相关部门及时处置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这样的道路检测已经在蜀山区实现了全覆盖。据了解,蜀山区计划在2023~2024年对全区160条道路开展检测,截至目前已完成匡河路、聚云峰路、科学大道等62条道路的数据采集及复测工作。
同样,福建省漳州市也采用雷达探测技术对水仙大街、迎宾大道、胜利路等154条道路开展地下空洞检测工作,预计将于9月底完成。
如何确定地下存在空洞?据介绍,如果该路段无地下空洞,在雷达扫描过程中雷达波会呈现较平缓状态;如果该路段存在空洞,雷达波会出现错断、高亮区域。根据普查反馈的疑似目标体,漳州市组织人员采用便携式雷达二次复查后,会对确定为空洞的病害进行钻孔验证,以便确认病害大小、尺寸和埋深程度。为了避开车流高峰期,检测作业一般选择在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4时进行。自2020年起,漳州市已累计检测道路近2000千米,发现并及时处置病害596处,包括空洞81处、脱空215处、土体疏松300处。
湖北省武汉市引入三维雷达检测车,为道路“体检”,探索道路养护从被动式修复转变为预防式养护的新路径。车辆所配备的探地雷达装置,不停地向地下发射脉冲雷达信号,形成三维图像。通过识别图像,空洞、脱空、富含水、土质疏松等道路病害数据实时显现、一目了然。“这辆车在路上跑一下,地下5米深的病害全都能显现出来。”
值得一提是,车顶正上方还有一个GPS(全球定位系统)装置,一旦通过探地雷达发现某类型道路病害,GPS装置就标记出精 确坐标,为日后道路养护提供支持。同时,探地雷达和GPS装置所采集的数据将输送至车载电脑,之后形成更为直观的数据,还能起到行车测距的作用。
在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和温泉路交界处,两辆检测车缓慢行驶,后方警示灯不停闪烁。工作人员利用车顶装载的红外线测量仪器以及车底部的探测摄像头,完成了对重点路段的“体检”,形成关于路面破损、平整度、构造深度、弯沉检测的“体检报告”。“红外热像仪可以通过对道路温度的感应制作相应的道路地图。”相关负责人说道,利用精细化检测工具,他们可以完成包括采集数据、生成图像、识别图像、判断病害、建立台账、制定养护计划等工作,确保在道路病害出现前及时采取处置措施,不仅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还能提高车辆行驶效率。检查结束后,检测人员会按照“一路一信息”的要求,及时更新完善道路基础数据库,为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做好道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除了利用雷达探测技术检测道路病害,部分城市还打造道路智慧监管平台,助力提高道路病害的发现速度,降低养护成本,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一辆出租车经过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塘萍路与余杭塘路交叉口时,行车记录仪自动抓拍到一张道路裂缝图。“可能司机自己都不知道,但我们后台已经收到实时传来的图片了。”工作人员打开后台,在一张拱墅区的道路地图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绿色或黄色的点,“发现问题的点位就会变成黄色。”点开“黄点”,屏幕上既清晰显示了裂缝图,还包括了时间、地点及道路问题类别等信息。“这一问题会自动派发给养护部门,处置完成后反馈信息。”工作人员说,下一辆经过该处的出租车会再次抓拍,将修复完成的信息反馈回来,该点位的黄色便会转成绿色。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